公元1415年,永乐皇帝朱棣派出了锦衣卫,这支直属皇帝的精锐特种部队。这次他们执行的任务十分特殊,不是平常的巡查逮捕,也非刑讯逼供,而是一次宴请。被邀请用餐的对象,竟然是关押在牢狱中的囚犯。
饭局摆开得极尽奢华:酒有五种,菜品四色,汤品三样,皆为上等盛宴,只有国家的高级官员才能享用。身处囚牢中的这位囚犯满怀喜悦,误以为皇帝特别恩宠他。往昔的荣光一幕幕浮现脑海,他想起自己曾经官居高位,曾任首辅,主持文渊阁学士的编撰大业,也回忆起被皇帝疏远,遭陷害入狱的种种不幸。
他豪饮了许多美酒,在醉梦中幻想着皇帝赦免他,重归朝堂重用他的场景。正当他沉浸在这美梦里,锦衣卫统帅纪纲冷酷地打开牢门,毫不留情地将他拖出牢房,带到了院子之外。那一天是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京城正值大雪纷飞,漫天白雪笼罩着这寂静而冷酷的时空。在这幽静雪夜里,这名囚犯凄凉地冻死于梦境之中。
展开剩余86%锦衣卫们回到皇宫向朱棣禀报,皇帝只是冷冷地问了一句:“解缙还在世吗?”这就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的结局——这位被称为千古奇书《永乐大典》主要编纂者的文士,终年仅47岁。他一生才华横溢,曾被朱元璋誉为“大才”,朱棣也曾言“吾一日不可离君”,然而最终却惨遭不公,死于寒雪之中。他的才华全部封存于自己参与编纂的典籍之中,而这部《永乐大典》则成为永世流传的旷世经典,光耀古今。
《永乐大典》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史上最大百科全书”,同样也赢得西方学界的高度赞誉,称其为最早的经典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藏,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惜的是,它和主编解缙一样,都成为所有爱才之人心中永远的痛。时至今日,完整的《永乐大典》几乎销声匿迹,仅存不足百分之一二,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甚至可以说,正是这部百科全书的存在,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崛起。
据史料记载,《永乐大典》共有两万两千多卷,分成一万一千多册,文字总数达四亿余字。内容涵盖从上古前秦至明初的各类文献典籍,囊括天文地理、经史子集、阴阳术数、农工技艺等各类知识,是一部史无前例的知识宝库。早在明初,朱元璋就曾欲与群臣商议编撰一部汇集“百家之言”的类书。虽然他出身贫寒,甚至文盲,但眼光远大,志在为后世子孙谋划分封,同时振兴华夏文化,留下千古遗芳。
然而,这项治学工程庞大复杂,远非一朝一代君主所能轻易完成。直到1403年,明太祖逝世,燕王朱棣夺位称帝,才重新继承这一宏大志业。朱棣为彰显其统治才干,平息朝堂纷争,上台伊始便下令编纂一部史无前例的类书百科。时任内阁首辅、翰林院大学士、当朝首席大才子解缙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他组建了150人团队,开始收集整理各种典籍,着手编纂。
次年,他递交的试编稿《文献大成》未获皇帝满意,朱棣批评其“多处不完备”,并三令五申“须集中百家之书,不可嫌多”。1405年,朱棣派遣身边亲信智囊姚广孝监督修订,动员人数激增至两千余人,分工明确,经过两年紧张工作,最终定稿。皇帝对此大为赞赏,亲自撰写序言,定名为《永乐大典》。此后便是漫长的抄写阶段。
据传,后期参与抄写人员超过两万人,耗时三年之久。朝廷还召集全国大量修缮专家,负责校勘、绘图等后续工作,参与人数之多、工作之繁复,令人难以计数。抄写严格管理,人员需登记出入,禁止私自携带文稿,亦不可代笔。修订过程讲求精挑细选,兼收并蓄,力求忠实原文。各部门官员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解缙最初领导的百余人团队,最终扩大到文臣儒士众志成城,历时五年,于1408年完成全部编纂。
作为皇家典籍,《永乐大典》装帧豪华,尺寸宏大,长约半米,宽近九寸,框边精致。因当时皇权尊严,这部书只抄写了一份,即“永乐正本”。百余年后,嘉靖皇帝因宫中失火,始意识需备份,于是誊写出“嘉靖副本”。这两本珍贵的典籍都藏于宫内,未曾刊行。随着时间流逝和战乱频繁,“正本”不知所踪,“副本”也逐渐散落民间,流传至海内外。
六百多年来,《永乐大典》的下落成为历史谜团。正本据传曾存放于南京文渊阁,副本于隆庆初年完工,藏于北京神御阁。然而正本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猜测它被嘉庆皇帝陪葬,也有人认为毁于明末战乱,还有传闻称它藏于神御阁夹墙之间,但无确凿证据,成了历史迷雾。
清朝时期,副本仅剩八千余册,其中三成不明去向。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翰林院遭殃,《永乐大典》副本亦未能幸免,部分被抢劫,部分毁于战火。此后,朝廷昏庸,官员腐败,典籍守护者中有人盗卖私藏,流失严重。到20世纪初,光绪年间,存书不足千册,守经者仍以纹银贩卖海外。至1912年,翰林院仅存64册,剩余数量不过原本的零头。
如今已知保存的副本约四百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回收典籍,许多藏书家慷慨捐赠收藏,但总体仍仅约两百册,其余散落海外。金庸武侠小说中,有一本绝世武功秘籍《葵花宝典》,其全本不久即被守经人焚毁,却因外来觊觎者残存零星,反而练成绝世神功。恰如《永乐大典》既是最早、最全的百科全书,堪称百科界的泰山北斗,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动力源泉。
大约1600年,即明朝万历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曾任《永乐大典》守经人。当时西方航海兴盛,欧洲人与中国交流日益频繁。徐光启师从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利玛窦既是学者也是传教士,致力于传播西方科学和基督教文化,深受朝中重视,与多位名士交往密切。他与徐光启等人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学,极大影响中国数学发展。
同时,利玛窦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将《四书》《五经》等经典带往西方,尽管史料不详,他极有可能也带去了《永乐大典》。当时正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这场持续数百年的思想文化运动,打破封建束缚,解放思想,促进欧洲文化繁荣和工业发展。其兴起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之一便是马可波罗游记与郑和下西洋激发了欧洲对东方文明的强烈兴趣。
不过,马可波罗和郑和的记录远不及亲眼见过《永乐大典》的外国学者影响深远。虽然这些多属推测,且缺乏确凿证据,但西方对此绝口不提,耐人寻味。正如金庸武侠中,《葵花宝典》消失,《辟邪剑法》名震江湖;而当时欧洲则出现了第一部百科全书《寰宇大观》。一百年后,英国出版了《钱伯斯全书》,成为后来举世闻名的《大英百科全书》雏形。
自此,百科全书在世界范围内如春花般盛开、开花结果,而其萌芽的源头,或许正是那跨越时空的中华巨著——《永乐大典》。
发布于:天津市易倍策略-股票开户-炒股资金杠杆-正规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